两岸三地清宫剧的盛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普罗大众对清史的认知。虽说绝大部分的清宫剧与史实有所出入 – 比方说真实的后宫并不存在着皇后嫔妃的明争暗斗,在剧中所提及的人物场景却也引起了观众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两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使北京紫禁城里的延禧宫一夜之间成为了炙手的打卡圣地。

事实上,中国境内仍然有很多保存良好并和清史有关的古迹。除了众所周知、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建筑群 – 北京故宫外,还有各个皇家园林(颐和园、香山静宜园等)、各个王府(雍和宫、恭王府等)以及最能和清朝风云人物做亲密接触的皇家陵园。
清东陵和清西陵
去年11月参加了由新加坡清史研究学会主办、为期十天的北京清史考察团。考察团的重点行程之一就是会以各一天的时间来到位于河北省的清东陵及清西陵参观考察。河北省离北京市约2至3个小时的车程,除了有安排专车载送,考察团还请来了清史专家和团员们进行交流和分享。陪同我们逛清东陵的清史专家是前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的徐广源老师,而清西陵则是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员的邢宏伟老师。

在此行之前,相对于清东陵,我对清西陵其实兴致缺缺。原因有二。
第一,清朝具影响力、比较“著名”的帝后几乎都长眠于清东陵。“康乾盛世”的代表人物清圣祖康熙皇帝和清高宗乾隆皇帝,还有同样是辅佐幼主身历三朝的皇后、却带领清朝走向两种迥然不同命运的孝庄文皇后和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都葬在了清东陵。当然,因为乾隆帝的陵寝在清东陵,他的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 《延禧攻略》里富察容音的原型和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 《延禧攻略》里魏璎珞的原型也都在清东陵。
第二,清西陵是清世宗雍正皇帝在清东陵无法觅得心仪的万年吉地而另辟的风水宝地,打破了“子随父葬”的祖制。虽然知道不能抱着“全信”的态度接收清宫剧传达的讯息,它还是成功地使我对雍正帝产生了些许的偏见。原本已经对其打破祖制的做法有些感冒,清宫剧又刻意只把雍正塑造成处心积虑、不顾手足亲情的冷血皇帝,所以对清西陵一开始就少了几分好感。
然而,这一切在抵达清西陵的那一瞬间有了三百六十度的转变。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除了末代宣统皇帝溥仪没有建陵外,其余的皇帝与他们的后妃都分别葬在三个陵区内,即辽宁省沈阳市盛京三陵、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以及河北省易县清西陵。葬在盛京三陵有两位,即入关前的清太祖努尔哈齐和清太宗皇太极;葬在清东陵的有五位,即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清高宗弘历(乾隆)、清文宗奕詝(咸丰)和清穆宗载淳(同治);葬在清西陵的有四位,即清世宗胤禛(雍正)、清仁宗颙琰(嘉庆)、清宣宗旻宁(道光)和清德宗载湉(光绪)。
贵为天子的大清帝王在勘选万年吉地时,皆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为依据,选择“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此希望皇族血脉天朝国势能够万年不衰。虽然清东陵和清西陵都具备了以上绝佳的风水条件,但当第一眼看到峰峦叠翠的永宁山下、万余棵苍松翠柏环绕、陵园前易水河缓缓流淌的清西陵时,那一刹那终于明白为何雍正帝会弃东陵而选西陵 – 清西陵真的是“乾坤聚秀、无美不收”。


步移景致 – 泰陵神道
司机把我们一行二十人带到了泰陵神道的开端,以此为起点开始清西陵的探索之路。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也是主陵,因为它就是入关后第三帝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的陵寝。我们在邢宏伟老师一路讲解的带领下,面朝永宁山主峰,一步步地向着泰陵走去。因为注重风水,帝王生前死后的建筑都是左右对称,连通往泰陵的神道也不例外。走在泰陵神道就好比走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或是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神道两旁是井然有序的松树柏树,永宁山就在神道的正中央,泰陵陵墓群整齐对称地建在这条中轴线。因为左右对称再加上充分结合了周遭的地理环境和景致的元素,使我们在一路往前走时,对永宁山产生一种“远看不小、近看不大”的感觉。邢老师说此举的用意在于营造祥和又不失庄严的皇陵氛围。神道一路通向一个小坡墩,虽然泰陵就位于眼前永宁山下的太平峪,近二十分钟2500米长的路程却一直只能瞧见皇陵主体建筑的黄瓦屋檐。徐徐走到坡顶,泰陵的全貌才突然一下尽入眼帘。邢老师说这也是别具匠心的设计,用意在于营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着实会使人赞叹清西陵的环境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宜。



皇陵的建筑布局完全依据帝王生前的起居宫殿,按礼制规划修建。主体建筑皆安排在神道这条中轴线上,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以地宫为中轴线的末端,泰陵的主体建筑从神道开端依次排列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七孔桥、石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宝顶,最后就是地宫,建筑布局真是非常考究。

低调的奢华 – 慕陵
清西陵总共有四座皇帝陵(泰陵、昌陵、慕陵和崇陵)、三座皇后陵(泰东陵、昌西陵和慕东陵)、三座妃园寝(泰妃园寝、昌妃园寝和崇妃园寝)、两座王爷园寝、一座公主园寝和一座阿哥园寝,共葬有76人。相对于清东陵五个皇帝陵只有主陵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的孝陵没有被盗墓者垂涎,清西陵就只有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的崇陵曾被盗窃。因此在清西陵,只有清德宗光绪的地宫对外开放。也因为被破坏的程度相对地少,清仁宗嘉庆皇帝颙琰的昌陵并未对公众开放,而他的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则是清西陵目前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后陵。
在参观完泰陵、享用完午餐之后,我们便前往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慕陵。或许大家会对道光帝感到陌生,他就是鸦片战争后签署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大清皇帝,而他的慕陵也是清东西诸陵中最独特的皇陵。按照清高宗乾隆皇帝在清世宗雍正皇帝开辟了清西陵后颁布的父子分葬,选定东西的“昭穆相建”制度,清仁宗嘉庆皇帝的次子清宣宗道光皇帝理应葬在清东陵。登基伊始,道光帝确实花了七年的时间在清东陵建陵。不料竣工后一年便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之下下令拆除整座陵墓并在清西陵另择吉地建陵。由于道光帝一生提倡俭约行事,再加上两次建陵,其对皇陵的建筑规制进行大胆和大规模的革新 – 裁撤了神功圣德碑亭、华表、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这也造就了慕陵成为清东西诸陵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然而讽刺的是,虽然慕陵的规模最小,但由于材质珍贵、工程质量坚固精美,加之两建一拆,慕陵的耗银量仍是清东西陵之冠,远超过极尽奢华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裕定东陵。


回音石和回音壁 – 昌西陵
下一站是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清朝埋葬帝后有条规定,若皇后先于皇帝而薨,可葬于皇帝陵的地宫; 若皇帝先于皇后而崩,由于皇帝葬入地宫后石门就会关闭,皇后薨逝后将再另外建陵。所以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的泰陵地宫除了葬有雍正帝,还埋葬了他的1位皇后和1位皇贵妃;清仁宗嘉庆皇帝颙琰的昌陵地宫葬有嘉庆帝和1位皇后;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的慕陵地宫葬有道光帝和3位皇后;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的崇陵葬地宫有光绪帝和1位皇后。昌西陵就是嘉庆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皇后陵,因为位于嘉庆帝昌陵的西边,故命名为昌西陵。孝和睿皇后和嘉庆帝的名气虽不及嘉庆帝的母亲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 “魏璎珞”高,可是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却是清西陵的打卡圣地。除了建筑规格受到清宣宗道光皇帝的慕陵影响,昌西陵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神奇的回音石和回音壁。并不是刻意营建,而是皇后陵完成后偶然被发现的惊喜。宝顶前神道正中的第七块石板就是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音量强弱,都可以听到好似空谷回音的声音。环绕宝城的红墙是回音壁。若两人分别站在回音壁的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相互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虽然感觉颇有冒犯,我们一行人却在孝和睿皇后宝顶前的回音石上和回音壁前玩得不亦乐乎。

崇陵 – 一生坎坷的光绪
最后一站来到了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的崇陵。作为清西陵唯一一座曾被盗窃的皇陵,光绪帝也是一生坎坷。同治十年,无子嗣的清穆宗同治皇帝染上天花而崩。按常规皇太子须从同治帝下一辈的近支宗室中择立,但为了能够继续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却命年仅4岁的醇亲王奕譞和慈禧亲妹妹之子载湉继承王位。因此,可怜的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的一生都受慈禧太后掌控:政治上没有主权 – 18岁亲政后的光绪帝眼见甲午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耻辱,决定改革以期阻止国家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厄运,然而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和其党羽强烈地弹压下来;生活上没有自由 – 早期饮食起居事事受慈禧太后的牵制,后期更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爱情上也无法自主 – 被迫迎娶慈禧皇后钦点的孝定景皇后即隆裕皇后,自己深爱的珍妃却被慈禧太后命人推入故宫中的一口井里溺死。光绪帝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最后郁郁寡欢地结束了其三十四年的傀儡生涯。
曾经想过如果戊戌变法成功、或者光绪帝没有在慈禧太后薨逝的前一天被人毒害,中国是否就会像英国和其他帝王家族一样,从封建制度成功转型为君主立宪,晚清的中国会变得繁荣富强、帝王文化也将得以保留并流传至今?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历史无法重来。就像站在崇陵的地宫里,摆在光绪帝棺椁旁的仍然是隆裕皇后而不是他的至爱珍妃。我们唯有以历史为借镜,通过古人的经历领悟生活的智慧。


结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趟清西陵之旅,不仅是视觉感官的享受,更是一场丰富的历史饷宴。若不是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清西陵的优美和宁静,我想我应该还是会对其存有偏见。雍正皇帝真是慧眼识宝地,如果我是大清皇帝,我想我应该也会选择清西陵为我的长眠之处。